跳到主要內容

【Azure OpenAI】o1 模型與 2024-09-01-preview API

距離上篇在 Early Access Playground 試用 o1 模型後又過了兩週,今天終於等到 API 開放使用啦!本篇將紀錄如何使用 Python SDK 存取 o1 模型。 系列文章 【Azure OpenAI】快速試用 o1 模型 模型佈署 在先前開放的 Early Access Playground 中使用 o1 是不需要另外佈署模型的,不過回到使用 API 來存取 o1 模型,就需要像之前的模型一樣先進行佈署才能使用,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使用 Python SDK 一樣使用熟悉的 openai 套件: 2024-09-01-preview 初始化的方式與先前模型都一樣,需要注意的是 o1 模型目前只能使用最新的 API 版本 2024-09-01-preview 來訪問。 Chat Completions 將 model 填入 o1-preview ,或是你的模型佈署名稱, messages 也一樣是歷史對話堆疊的 List。 回應如下: 查看 Token 使用量 內建 Chain of Thought 的 o1 比起過往的模型會消耗較多的 Token,因此我們特別把 Token 使用量拉出來看。 回應如下: 其中 prompt_tokens 、 completion_tokens 、 total_tokens 在先前的 API 就已經存在了,分別代表Token 的 Input、Output 與總使用量,而在新的 completion_tokens_details 中可以看到  reasoning_tokens 使用了 320 個 Tokens,居然佔了總輸出 Token 的 80% 以上! 控制 Token 成本 已往我們可以使用  max_tokens 參數來控制 Token 的用量,但在 o1 模型中棄用了 max_tokens ,取而代之的是使用  max_completion_tokens 參數,來看看這段程式碼: 回應如下: 沒東西?那再看一次 Token 量。 回應如下: Token 居然是有被使用的! 這表示 max_completion_tokens 並不像過往使用  max_tokens 這麼簡單,先前在回應遇到...

【Bicep】自動還要更自動的 AOAI On Your Data

 Azure OpenAI 上的 On Your Data 是微軟最早推出的 RAG 架構,沒有太多複雜的 Chunking 手法,甚至直接不處理文件中的圖文夾雜問題,有的就是基本的 Embedding 與向量搜尋機制,主打的是一個快速串接流程。

On Your Data 藉由 Azure OpenAI Studio 介面提供使用者快速完成所有服務的串接,而背後主要由兩個動作組成,On Your Data 首先會使用 Azure OpenAI 提供的 Ingestion Jobs API 建立 Azure AI Search、Azure OpenAI 與 Storage Account 之間的串聯設定,接著再使用存放於 GitHub 上的 Sample Chat App with AOAI 做為 App Service 的原始碼來源來建立一個範例網頁。

儘管 Ingestion Jobs API 已經包裝了大部份的流程,但這兩項主要動作還是需要人為點擊來觸發。本篇將紀錄如何使用 Bicep 建立 On Your Data 流程與其範例網頁,以達到真正的自動佈署。

完整的 Bicep 程式碼已經整理在我的 GitHub 上,歡迎參考以下連結。

相關連結:https://github.com/charliewei0716/azure-openai-on-your-data-with-bicep

系列文章

建立儲存體帳戶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儲存體帳戶與 Blob 容器來存放 RAG 使用的原始文件。

建立 Azure OpenAI

最重要的 Azure OpenAI 資源,同時佈署目前最新的 gpt-4otext-embedding-ada-002 模型。

啟用的受控識別會在稍後賦予對應權限,另外這邊需要注意使用的訂閱在該地區的 Azure OpenAI 額度。

建立 AI Search

選擇基本 Basic 等級的 AI Search,一樣也啟用受控識別。

服務間的授權

到此我們建立的儲存體帳戶、Azure OpenAI 與 AI Search 是 On Your Data 的三個主要服務,三者之間的授權方式我們選擇使用受控識別,這是官方建議的最佳作法。

根據 On Your Data 官方文檔,整個流程共需要以下五組授權,一樣使用 Bicep 來完成。

使用佈署指令觸發 Ingestion Jobs API

如同前面提到的,Ingestion Jobs API 已經打包了三個服務之間的串接流程,可惜的是 Ingestion Jobs API 是屬於 Data Plane 的操作,使用純 Bicep 是沒辦法完成這個動作的。

不過現在我們可以使用佈署指令來觸法 API,佈署指令會將我們的 Azure  Power Shell 腳本放入獨立的容器實例中執行,藉此可以完成對 Data Plane 的所有操作,詳細的使用方式建議可以觀看以下文章。

相關連結:【Bicep】使用佈署指令擴充 Bicep 功能

建立使用者指派的受控識別並賦予權限

佈署指令需要使用使用者指派的受控識別來進行授權,我們會對其賦予參與者儲存體 Blob 資料參與者兩個內建腳色。

建立佈署指令

我們將使用佈署指令完成「上傳 RAG 文件」與「觸發 Ingestion Jobs API」兩項 Data Plane 操作。

藉由儲存體 Blob 資料參與者的權限,使用 Set-AzStorageBlobContent 指令上傳了 data.txt,這份文件將模擬 RAG 中使用到的來源文件。

使用 Invoke-RestMethod 指令觸發 Ingestion Jobs API,這個動作使用的身分認證是 Azure OpenAI 建立完成時回傳出的 API 金鑰。

最後我們確保佈署指令是在所有身份授權動作完成後才會執行。

建立 On Your Data 範例網頁

建立範例網頁的動作原本設計是透過 Azure OpenAI Studio 觸發,其中將會建立 App Service 與 App Service Plan 兩項資源,所以以下 Bicep 我們將仿照 Studio 的行為,同時完成所有需要的設定。

使用的 App Service Plan 是 Linux 環境與基本的 B1 等級。

而 App Service 使用原始碼佈署方式,並設定了一個官方 GitHub 專案做為原始碼來源,程式中需要使用到的環境變數也一起設定到 App Service 中。

最後為了架構單純,我們關閉了程式中預設的 Microsoft Entra 登入認證,取而代之的是為 App Service 的受控識別賦予 Cognitive Services OpenAI User 角色。

測試 Bicep

最方便的方式是使用 Azure Cloud Shell 來測試 Bicep,先建立一個單獨的資源群組。

接著將 Bicep 儲存為 main.bicep 後執行 az deployment 指令。

Portal 中會看到所有被建立的資源:

進入 App Service 的「部署」→「部署中心」,確認佈署狀態:

有時在第一次 App Service 與 GitHub 連動時會部署失敗,這時候只要再點擊上方「同步」後等待數分鐘即可。

最後進入 App Service 的網址,試著詢問一些與資料相關的問題:


測試成功!🎉

總結

自動還要更自動,我們結合 Bicep 與主打快速串接的 Azure OpenAI On Your Data,完全自動地佈署了一個具有前端網頁的基本 RAG 系統,其中因為使用到 On Your Data 的 Ingestion Jobs API,整份 Bicep 精簡到僅需要約 300 行就可以完成整套佈署,降低額外加工比例的同時也減少維運成本,是一個值得推薦的組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zure OpenAI】使用 Assistants API 建立個人助理

千呼萬喚的 Assistants API 終於趕在農曆年假期前一天上線了!我絕對不會說隔壁棚已經上線超過兩個月,趕緊記錄下來試用的心得。 Assistants API 這次增加了託管上下文的線程管理功能,終於不用再每次都把對話紀錄全部塞進 Prompt 了,同時也整合 Function calling、Code Interpreter 與讀取多種格式文件等功能,最後再加上允許圖表輸出,讓開發者可以輕鬆在應用中打造出個人助理。 這次參考了 官方的範例程式 ,其中使用的是 Python SDK 與  2024-02-15-preview 的 API,並且結合目前工作上遇到的一個場景,來演示這次推出的新功能,完整程式碼歡迎查看下方 GitHub。 相關連結: https://github.com/charliewei0716/azure-openai-assistant-data-engineer Assistants API 概念 在過去 OpenAI 的 API 一直都是無狀態的設計,所以如果希望 GPT 的回答是朔及前文的,就必須在每次的對話中,將所有歷史對話紀錄都塞進 API 內,常用的做法是塞入最新的 10 筆對話紀錄,以減少 Token 爆量的問題發生。 而 Assistants API 新增了 Thread 的概念,Thread 支援上下文的持久儲存,這使 API 變成是有狀態的,同時 Thread 將自動管理存入的對話紀錄,雖然這部份就像是黑盒子,官方並沒有明確說明對話的保留機制,但從此以後終於不用再自己搞個 DB 把對話都記錄下來,只需要一直無腦的新增訊息就好。 當一個 Thread 被建立後,可以將每一次對話視為一個 Run,其中我們可以定義 Function calling 與 Code Interpreter 兩類工具:Function calling 就像平常寫程式一樣,可以客製化編寫自己的邏輯,一般常用來做第三方串接,讓自然語言可以轉化為實際的動作;另一項 Code Interpreter 會在背後啟動一個 Python 沙盒環境,Assistants API 會在環境中編輯運行程式碼,藉此提升程式碼回答的正確性。而最終在每一次的 Run 中,GPT 將根據對話自動判斷是否呼叫這些定義好的工具。...

【Azure OpenAI】購買 PTU 時微軟不會告訴你的事

Provisioned Throughput Units 一直是目前在 Azure OpenAI 對於延遲問題的最有效解法,同時也是官方最推薦的方案。有別於基本的隨付即用,PTU 具有穩定、可預測的延遲等優勢,適合用於正式上線的生產環境。 但 PTU 的成本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儘管選購最小單位量的 PTU,也是需要應用到達一定規模後才看得出使用效益。在確認是否購買 PTU 時,除了詳細閱讀官方文件並使用官方推出的計算機規劃額度外,以下幾點或許也是你該注意的。 不可自行購買 PTU 首先,是的,截自撰文當日 (2024/07/09) PTU 只能透過微軟業務窗口洽詢購買細節,這可能對於多數用戶是不友善的,但我相信這個過程很快就能得到優化。 相關連結: https://learn.microsoft.com/en-us/azure/ai-services/openai/concepts/provisioned-throughput#how-do-i-get-access-to-provisioned PTU 的可用區域僅供參考 在官方文件中記錄了下述表格,其中詳細的呈現各種模型的 PTU 在不同地區的可用性,但這張表只是一個參考,因為當你洽詢業務窗口時你會得到另一張不同的表格。 其中對於台灣用戶可能最有影響的,是我們沒辦法在日本東部購買 gpt-4o 模型的 PTU,對於想透過購買 PTU 以降低模型延遲的用戶來說這是一個矛盾的選擇,當然更不用提隨之產生的跨區傳輸量成本。 一樣截至撰文為止,為何在打勾區域✅無法購買的問題,官方並沒有給出任何理由,或許是我們採購量沒有達到官方需要解釋的程度😔 相關連結: https://learn.microsoft.com/en-us/azure/ai-services/openai/concepts/provisioned-throughput#what-models-and-regions-are-available-for-provisioned-throughput 有別於你認知的定價策略 承如前述,PTU 的成本絕對是導入時的重要考量點。 PTU 的售價到底是多少 事實上 PTU 的官方售價早就是公開的秘密,稱之為秘密是因為 PTU 的售價截至目前並沒有被列在官方文件或定價計算機中,但在最新的 Azure OpenAI S...

【Azure OpenAI】GPT-4o 與 Global Standard 佈署型態

上週 5/13 OpenAI 公開了最新一代的模型 GPT-4o,而讓人意外的是 Azure 居然搶在第一天與 OpenAI 同時上線了 GPT-4o,要知道以往這都要落後一個月的。時過一週 Microsoft Build 2024 開發者大會登場,題目當然是繼續圍繞著 AI,而 GPT-4o 也脫離 Azure OpenAI Early Playground 進入可佈署模型,沒錯,僅僅一週這個剛推出的 Early Playground 又不見了 。 在 Microsoft Build 2024 期間推出的眾多新功能中,目前最讓我出乎意料的就是 GPT-4o 多了一種新的 Global Standard 佈署型態,這讓 GPT-4o 可以達到前所未見的一千萬 TPM,對於整天 429 的我來說真的是一大救星。 模型佈署 截至撰文當下,GPT-4o 只支援美東、美東二、美國中南部、美國中北部、美西與美西三地區,所以必須要先在這些地區建立 Azure OpenAI 資源,正確的支援地區請參考 官方文件 。 佈署方式與之前的模型一樣,點擊「Deployments」頁面上方的「Create new deployment」。 當選擇 gpt-4o 模型時,佈署型態就能選到全新的 Global Standard,接著開啟下方的「Advanced options」。 真的可以有一千萬 TPM 😱 Global Standard vs Standard 根據最新發佈的官方文件,Global Standard 其實就是透過將客戶的請求負載均衡到世界各地的 Azure 資料中心,藉此來提供更高的 TPM,同時 Global Standard 也是目前官方建議在測試或實驗階段首選的佈署型態。 不過因為每次請求都不知道會到達哪個地區的資料中心,所以 Global Standard 並不支援 Azure Data Residency Promises,如果有這方面考量的人可能就需要注意了。 最後附上 官方文件上的比較表 供讀者參考。 TPM 事實上 Global Standard 的一千萬 TPM 必須要 Enterprise Agreement 客戶才能得到,這對蠻多使用者來說可能比較難達成,如果你使用的是 Pay-As...